Digital Services        F A Q

SCHOLARLY TALKS

思考人文精神的內涵與未來世界

饒宗頤國學院 (May 24, 2019)
1014









SEMINAR SERIES : 第五屆國學與漢學名家論壇

MAJOR SPEAKER : 陳方正
LENGTH : 98 min.
ACCESS : Open to all
SUMMARY : 陳方正教授以時間為順序,分別介紹了11-12世紀的宋代新儒學、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19-20世紀的存在主義、20世紀社會批判思潮、20世紀當代新儒家各自的代表人物及思想成就,並梳理了它們所形成的歷史脈絡及其產生的前因後果。他認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每一次的人文變革都存在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批判和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吸收、借鑒。

接著,陳教授分析認為科技與人文領域在歷史中被逐漸分開,雖然兩者的本質不同,但不存在絕對的分野。現代科技可能為人類未來帶來根本性變革,而人文精神表面上呈現出保守主義傾向,實質上卻正經歷著一場不可避免而又自然發生的歷史的解體、重組與演變。文明中的多種元素對於某部分人仍具有重要意義,故它們不會消失,而會被小部分專家越來越仔細地研究、珍惜和保存,就像甲骨文和敦煌壁畫,這是人類文明的特點——積澱性。

進而,他反思目前我們面臨的巨變只是人類總體進程中的極小部分,而人類發展的速度也會愈來愈快。雖然文明的進步至終會解決勞苦問題,但同時也摧毀了過去五千年形成的人文精神世界。他最後引用薩特的觀點總結到:「人生於世是無依無靠,無可憑藉,也絕不可推諉責任,必須依靠自己的判斷選擇一生道路,並為此和所有行動後果負責——那就是人的基本存在狀況,以及焦慮根源。」所以思考人類生存和進步的意義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終極問題。  [Go to the full record in the library's catalogue]



  ●  Persistent link: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st/display.php?bibno=st923
  ●  XML Dublin Core code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Recommended for You


This video is presented here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speakers. Any downloading, storage, reproduc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the respective speakers. Go to Full Disclaimer.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Digital and Multimedia Services Section

© 200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