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Services        F A Q

SCHOLARLY TALKS

《紅樓夢》兩個英譯本與美國紅學的互相接受

翻譯學研究中心 (October 25, 2012)
856









SEMINAR SERIES : 翻譯研討會系列

MAJOR SPEAKER : 張惠
LENGTH : 120 min.
ACCESS : Open to all
SUMMARY : 《紅樓夢》的版本、譯本和文本研究,構成了這部偉著在世界傳播、被廣泛解讀的複雜系統。從目前資料來看,對這三者的分別研討,代有其人,著述紛陳,而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紅樓夢》譯本和《紅樓夢》研究關係的論文或專著卻較為罕見。然而,翻譯並不僅僅是語言轉換,翻譯過程貫穿著對翻譯對象──從原著版本、文本內涵,到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直到相關的文化習俗等等──不斷深入研究,其間也必然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把翻譯活動當作一項特殊的學術性研究,還是只把它看成一種語言轉換技巧,正是優秀的翻譯家和一般譯者、低級譯手的區別所在。因此,一部優秀的譯著,無論是遵循等值理論還是等效原則,採用異化方式還是歸化策略,所包含的都不會只是原始文本的信息,一定還包含了許多相關的學術信息以及譯者獨到的領悟,再加上源語和譯語不同文化內涵的轉換、交融或替代,實際上使譯著成為原作的一個新的版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把翻譯稱為一種「創作」。而當這個「新的版本」進入學術視野,當學者憑借或兼採這個「版本」研究原著時,就有可能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構成對原著意義的「再生產」。從學術史來看,在文化交流的最初階段,當異國語言不僅對一般讀者、而且對大多數學者也還是一道文化栅欄的時候,這個「新的版本」往往被視為具有「原版」的意義。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對「原著」的研究,也受到譯本忠實程度或誤讀程度的制約。而隨著文化交流和語言交流的發展,直接對原語原著的研究以及兼採譯本的對照研究都逐漸深入,又會推動翻譯的精良化。精良的譯本包含了更多的學術信息,同時再精良的譯本與原著之間的文化差異仍不會消失,對這部著作的再生產性解讀也不會停止。考察這一過程時,缺少了任何一環及其聯繫,對當今紅學的全息圖像來說,都有礙其豐富和完整。美國紅學與中國紅學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美國學者所依據的文本除了抄本、刻本、影印本、中文排印本外,還有英譯本。甚至到在上世紀60年代,通曉中文的美國學者也還不多,所以美國早期《紅樓夢》評論根據的大多是英譯本而不完全是原著。即使70年代後,也還有主要依據或兼用英譯本的,而且所用譯本也不同,它們也會影響美國的紅學研究。因此,本講座以《紅樓夢》英譯本和美國紅學的互相影響和接受為研究對象,探討它們交替推進的良性互動關係。  [Go to the full record in the library's catalogue]



  ●  Persistent link: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st/display.php?bibno=b2678437
  ●  XML Dublin Core code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Recommended for You


This video is presented here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speakers. Any downloading, storage, reproduc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the respective speakers. Go to Full Disclaimer.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Digital and Multimedia Services Section

© 200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